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和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康市服务业实现了从起步到繁荣的巨大转变。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服务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5年,安康服务业经过各个时期的逐步发展,从生根发芽到硕果累累,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自1952年以来,安康服务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实现年均增长11.9%,比GDP年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
(一)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在探索中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康社会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是物质产品生产,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工业逐步成长,服务业被看作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非生产部门。服务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以政府主导的公共属性行业,市场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发展速度慢,总量低。1952-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仅由0.22亿元增长至0.96亿元,从产业结构看,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4%,仅上升5.7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委、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日益增强,推动了该领域的改革和供给改善,服务业规模显著增长。1978至2012年间,安康服务业增加值激增至183.46亿元,年均增长17.3%,2003年其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7.6%的峰值。尽管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稳定在37%以上,显示出其在经济中的突出地位。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全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2012-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高出GDP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2020年受新冠感染疫情冲击,服务业增加值虽仅增长0.3%,但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5.3%,安康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
二、服务业发展特征及成就
(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75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安康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57.0:23.6:19.4调整为2023年的15.0:37.7:47.3。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9年,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9%。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极大增强,安康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51.1%,比2009年提高8.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稳步迈上新台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二)交通条件大幅改善,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75年,安康从仅有的一条残破的汉白路,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安阳、襄渝、西康3条电气化铁路相继建成运行,安康富强机场于2020年投入运营,并已开通客货运航线9条,汉江白河至丹江口复航通行,安康公铁水联运项目扎实推进。正在加快建设的西康高铁,将进一步改善安康的交通条件,为安康更好更快融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塑造新的优势。截至2023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262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7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2338公里,县乡村道23178公里。全市已经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五道联网,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多路并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格局。
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全市运输水平不断提高。“无水港”多式联运、“安西欧”货运班线、“安武港”海铁专列先后开通,使得全市开放发展通道更加畅通,为更多“安康品牌”、“安康制造”、“安康集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便利。丰富便利的交通条件让产品实现有效流通,居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2023年,全市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2.43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8.54亿人公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0.16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0.26亿人公里,安康富强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3.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2.3吨;航班起降3356架次。便利交通持续释放购车需求,2023年,全市汽车拥有量达78.46万辆。
(三)“互联网+”创新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信息技术从无到有、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来,电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带动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3.13亿元,同比增长18.9%,固定电话用户40.16万户,较1978年翻了6.3番,移动电话用户287.83万户,基本实现常住人口人均1部手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230.7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24.27万户。
(四)邮政快递业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井喷增长。近年来,作为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兴产业,邮政快递业在支撑电子商务、服务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快递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3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7.73亿元,是2012年的5.2倍。其中,全市完成快递投递2005.72万件,完成快递业务收入33181.38万元。
(五)“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整体发展较慢,金融业主要服务于政府和个人,1952年全市存款余额仅有251万元,1988年增至6188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爆发增长,金融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全市金融业存贷款持续高速增长,存款额在2011年突破500亿元,在短短4年时间后的2015年,存款额突破1000亿元,1988年至2023年末全市存款额由6.19亿元增至2233.91亿元,年均增长18.9%。贷款余额从建国初期1952年的0.02亿元到2023年末全市贷款余额1346.53亿元,年均增长17.2%。存贷款余额的快速增加,体现了全市经济活跃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对现代实体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安康金融业持续发挥“活水”作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民生工程、“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提质补短。
(六)旅游康养方兴未艾,旅游服务量质齐升。75年来,安康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文旅康养为支撑,坚持生态旅游优先发展。积极推进景区创建和提档升级,着力丰富旅游供给,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16个、3A级旅游景区37个,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63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0.72亿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积极应对老龄化时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安康“十四五”规划中把旅游康养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聚力打造文旅康养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市已拥有“陕西省旅居养老基地”9家,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园区建设水平也位列全省前列。
回顾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康市服务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不仅在行业内实现了显著发展,也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展望未来,服务业面临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上升潜力。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政策的逐步实施,预计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加速,市场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激发,为加速建成汉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