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安康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品从稀缺到丰富,商贸流通市场活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后,消费市场多元化,模式从单一走向繁荣,消费总量激增,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消费总量不断攀升
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11亿元,2005年突破50亿元,2009年突破100亿元,2021年突破500亿元。1978-2023年平均增长13.7%。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达到1096户,居全省第五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快速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商业改革也迈入新阶段,商品流通真正开始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75年来,全市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攀升,结构趋于合理,平均增长12.2%。消费市场的较快增长,对全市社会经济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全市人口迅速增长,1949年安康人口只有146.75万人,到2023年底安康市户籍人口达到300.75万人,增长1.05倍,常住人口达到245.72万人。同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49年全市仍以农业人口为主,占89.37%,到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3.77%。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率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所占比重持续提升,主体地位更加突显。2023年,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5%,增长1.6%;乡村市场零售额占13.5%,增长3.6%。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物资短缺、消费市场单一,到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市场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转变。如今,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市场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1949年社会消费品结构来看,吃类商品占48.0%,穿类商品占26.0%,用类商品占15.0%,烧类商品占6.0%,其他类商品占5.0%,解决温饱仍是群众消费的主要需求。
从2023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结构来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占33.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占6.8%,日用品类商品占3.4%;同时人们需求呈现多元化,对生活品质追求更高,化妆品、金银珠宝类占1.6%;汽车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家庭的必备品,占19.1%;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占5.4%;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日益加强,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需求持续升温,中西药品类占4.2%;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不断增强,体育娱乐、书报杂志、电子出版物及音响制品类占2.0%。消费需求的极大丰富,体现着我市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
四、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多元经济活力彰显
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企业快速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安康市商贸流通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商贸流通市场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资供应短缺,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发展,1988年,全市销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79.0%,其他集体所有制商业占8.7%,个体商业占12.3%,可以看出国营商业和集体经济仍是商贸流通的主力,商贸流通市场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截至2023年底,民营经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2户,仅占0.3%,销售额占12.0%;私营企业707户,占99.7%,销售额占88.0%。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4户,仅占1.0%,营业额占2.7%;私营企业383户,占99.0%,营业额占97.3%。非公经济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在就业方面,商贸行业的发展对吸纳就业人口,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稳就业保民生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23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6289人;住宿和餐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8985人。
五、新兴业态百花齐放,消费市场亮点纷呈
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费市场以传统的百货店为主,基本没有专业店、专卖店,消费层次单一。进入20世纪,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单一、传统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新消费时代。尤其是近几年,电子商务作为全市“五大倍增”计划之一,全市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消费成为人们的“新宠”,网上购物以省时、省力、省钱受到全民的追捧,网络消费发展迅速。据统计,2023年全市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达到4.75亿元,较2019年增长60.5%,电子商务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购物渠道。
“十四五”期间,安康上港无水港启动,首趟中欧班列商用车出口专列正式开行;“安康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项目落地恒口示范区,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库”在恒口正式批准建设,“安康壹号”英国海外仓正式投用,开放发展水平与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呈现市场“活”、人员“动”、物流“忙”的一片繁荣场景。2023年,全市进出口首次破20亿,达20.16亿元。同时,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活动并提供综合性服务大型商业综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为传统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23年,全市纳入统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3家,可出租摊位数630户,平均出租率达91.3%;全年总客流量高达90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10.66亿元。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加快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创新。
夜间经济聚集区、毛绒玩具主题街区不断优化升级。以汉城国际商业街为依托,优化提升毛玩主题氛围,发展“毛绒玩具+文旅”,展示毛玩IP新形象,还被认定为省级特色美食街区、省级试点步行街、省级示范步行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继龙舟文化园之后新建了古西城文化园,依托地标建筑西城阁,充分挖掘汉中郡治、西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集江景资源共享、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融合的城市文化新名片。业态涵盖民俗小吃、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文玩销售、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读书阅览、活动举办等。年接待市民、游客约120万人次,入园商户年营业总收入超4000余万元。
六、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住餐市场繁荣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实现了从基本生活型消费向发展型、体验型消费的转变。亲朋好友聚会、外出就餐、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休闲方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旅游文化的迅速兴起,带动了住餐行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住餐企业387户,全市实现餐饮收入88.07亿元,增长2.8%。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从单一的门店,到如今的外卖、团购,在线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手段,网络信息技术在餐饮的食材采购、系统管理、营销方式、支付点评等方面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人们的餐饮消费理念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吃饭难”到现在的吃出品质、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如今餐饮业已经成为人们休闲交友的一种方式,消费者更加重视就餐体验,餐饮发展越来越向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趋势发展。在商务、休闲、旅游方式不断转型升级中,住宿餐饮消费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全市流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实现了由资源紧缺向繁荣的重大跨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在流通领域产生了显著效应,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并朝着优化方向发展。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和品质显著提升,面对新形势、直面新挑战,促进安康市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而激活市场需求、提振消费潜力,为全市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