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康建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调整中历经风雨,砥砺奋进,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总体实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对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安康建筑业发展历程
(一)艰难起步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千疮百孔,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资金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下,国家建设举步维艰。安康城区房屋破旧,草棚林立,道路不平,街市萧条,一片破败景象。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壮大建筑业,“一五”时期,通过建筑施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2年完成10万元,到1957年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万元。而安康建筑业几经曲折,在大起大落之中艰难前进,直到1962年,建筑施工仅完成投资60万元。此后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全市建筑业才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期,1965年通过建筑施工完成投资达到685万元。
(二)改革适应发展阶段(1978-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业改革开始起步,城市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建筑业由此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打破“大锅饭”体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实行合同用工制度,逐渐放开行业准入、解除市场区域封锁和放宽企业经营范围,为建筑业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建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安康建筑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安康建筑业初具规模,据统计,全市拥有建筑业企业18家,实现总产值0.47亿元,建筑业职工人数达4909人。但由于改革初期各种政策措施不够配套,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建筑业发展仍处于改革中摸索前进阶段。
(三)快速扩张推向市场阶段(1991-1999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也给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经济类型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建筑业已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格局。1998年3月开始实施的《建筑法》,为加强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提供了法律保护,激发了建筑业市场活力,民间资本不断注入。据统计,1999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到49家,其中私人控股企业42家,占全部企业的86%,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占14%。从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看,到1999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81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67.3%。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0年)。2001年建设部出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立了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历经十几年调整与发展,建立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构成的承发包组织结构,改变单一劳务密集型、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进入新世纪,安康建筑业进入第十个、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十年间,全市建筑业扶大育强,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从单一建筑施工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复合型经济转变;从实行专业承包经营至总承包经营机制转变;从普通的民用建筑向公共设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转变;从行政分配任务向招标投标转变。到2010年,全市企业个数增加至54家,其中,一级资质1家,首次实现“0”的突破,二级24家,三级29家,完成总产值30.23亿元,是1990年的64.3倍,年均增长23.1%。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由扩张期进入平稳推进期,安康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全市建筑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安康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城市中心区(汉滨区、高新区)为主体,其余9县(市)为依托,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主体、小型分包企业为补充的新型、高效经营模式,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逐年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2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企业共362家,其中,特级资质新增1家,首次实现“0”的突破,一级企业17家,二级企业130家,三级企业2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1.4亿元,是1990年的428.5倍,年均增长20.9%。
二、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一)建筑业产值规模屡创新高,逐步发展成为安康市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安康市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筑业迅速发展,产值规模不断扩张,一次又一次突破历史高点。建筑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0.4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01.4亿元,是1990年的428.5倍;202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70.6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53.27倍。
(二)建筑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安康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安康建筑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1982年,安康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不足亿元,仅有0.36亿元,占GDP的比重5.3%。到2023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2.02亿元,是1990年的79.7倍,年均增长6.8%;占GDP的比重为8.4%,比199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建筑业企业迅速成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康市建筑业的发展几经曲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康市建筑业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局面,建筑业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2023年,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362家,是1990年的7.4倍,年均增长6.4%。
在企业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一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2023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4638台,是1990年的3.1倍,年均增长3.6%;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137044千瓦,是199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8.4%。二是施工能力大大提高。202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70.62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53.3倍,年均增长13.2%。三是企业资质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特级资质有1家,实现了“0”突破,一、二级资质的企业148家,是2010年的5.9倍。
四、建筑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建筑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1990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数为4909人,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库资质建筑业企业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平均人数增加到67940人,是1990年的13.7倍,年均增长8.5%。
五、建筑业发展硕果累累,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贡献突出
(一)城市地标性精品工程闪耀金州。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一山一湖一城”的构想,围绕这一思路,安康城区建设了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如:全省第一座预应力钢筋砼斜拉大桥——西津大桥(简称三桥)、2017年5月28日建成通车的安康东坝汉江大桥(简称四桥)以及分别获国家建筑优质工程奖“鲁班奖”的安康博物馆、安康汉江大剧院,均是安康市打造“一江两岸”核心区地标性建筑。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的武术(散打)比赛场馆——安康体育馆,以其极具艺术感的外形、深厚的人文内涵也成为了近年来安康城市的新地标。
(二)交通基础设施便利百姓。75年来,全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各产业的发展,也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大交通便利。一是襄渝、阳安、西康三条普速铁路建成通车,而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包(头)海(口)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康高铁(西安至安康段)、康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正在加快建设,分别预计在2026年、2028年建成投运;二是6条国道、14条省道相继建成,各县区均实现二级以上公路相连,100%乡镇打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三是贯通十县(市、区)的七条高速穿境而过,截至2023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760公里;四是四座跨江大桥先后建成,汉江航道治理开发和安康机场恢复重建。2023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6273万公里,是1949年的99.5倍,民用车辆从无到有,2023年达78.4629万辆;2023年旅客周转量达8806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525943万吨公里。
(三)住房、教育、医疗建设惠及民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直观的就是关于房子的变化,从土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仅5.5平方米,到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48.8平方米,是1978年的8.9倍;教育方面,2023年全市各类学校达1054所,是1949年(425所)的2.5倍;医疗卫生方面,2023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783个,是1949年(13个)的214倍,实现了城乡居民病有所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安康市建筑业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全面推进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量变实现了质变,企业实力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建筑业将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安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