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统计局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正文内容

投资建设日臻完善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投资篇

作者:王轩发布时间:2025-03-13 18:13来源:安康市统计局

自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全市按照省市总体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勤奋的安康人民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家园,运用智慧的头脑和一腔热血改变了大巴山地区贫穷落后的旧面貌,迎来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面貌。从无到有,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全市投资领域健康发展,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75年前,安康是一个仅有146.75万人口,总产值仅1.4亿元的落后地区,城市建设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而今天的安康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到处洋溢着新时代、新气象的现代化城市气息。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安康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1952-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无到有,从1952年的10万元到1978年的1.16亿元,年均实现增长31.2%。这一阶段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全部来自国家计划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后续安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79-2012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安康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结构,无论是投资质量还是投资效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投资总量在1978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0年突破10亿元,1999年突破20亿元,2006年突破百亿元,截至2012年已接近400亿元,1979-2012年实现年均增长19.5%。全市通过合理安排建设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农业、工业、交通、水利及社会事业等各个行业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市投资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三)2013-2023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引导投资更多的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波动中发展的特点,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3年增长26.9%逐年回落至2020年的下降3.5%。2021年起,全省各地市取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仅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21年增长6.4%回落至2023年增长0.3%,2013-2023年年均增长4.5%。

“十四五”期间,全市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六保”“六稳”和惠企纾困政策,以良好发展预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针对全市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进行了补短板强弱项,精心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呈企稳回升态势,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更加合理,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全市工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1年提升0.6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动能培育逐步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产业部门单一,工业设施落后,生产能力薄弱,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进度加快,产业部门逐渐增多,产品产量逐年递增,1962-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实现年均增长20.7%,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为全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尤其是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十四五”期间,全市通过不断加大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一系列奖补、减税等惠企政策,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21年的23.6%提升至2023年占比24.2%。在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加快的同时,全市不断加大二、三产业的投入,截至2023年,二、三产业投资比重已达到近90%,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能。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发展成绩斐然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安康古城街巷窄小,房屋破旧低矮,道路泥泞坎坷,交通设施非常落后,安康仅有一条“汉白路”,全长仅284公里,这唯一的一条土石路,也是千疮百孔、睛通雨阻,人们出行全凭肩挑背驮。随着1958年“西万公路”(西安至万源)“安岚公路”(安康至岚皋)相继建成通车,局部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在2009年,安康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西康高速、西汉高速、宁石高速、十天高速和安康至川陕界高速先后在安康境内建成通车,彻底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山门”,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一大批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公路相继建成,道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显著成效,1963-2023年,全市交通领域投资实现年均增长18.4%。特别是在2021年6月29日,西康高铁开工动员会在秦岭太兴山隧道进口举行,标志着安康首条高速铁路(西康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西安至安康铁路运行时间将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将大幅缩短关中城市群与陕南秦巴山区的时空距离,改善沿线地区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通过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心城区规模扩大,城区布局更加合理,道路更加畅通,城市更加优美。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福祉得到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全市社会事业建设蒸蒸日上,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方面,安康坚持把教育作为兴安富民的基础工程,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协调推进教育发展,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62-2023年,全市教育领域投资实现年均增长21.4%,先后建成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安康没有本科高等院校的历史,建成有各类学校104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所、小学360所、普通中学179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幼儿园496所。卫生方面,1962-2023年,全市卫生领域投资实现年均增长20%,先后建成安康中心医院,安康中医医院两个三级甲等医院和安康市人民医院(原安康铁路中心医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医院,截至2023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783个。

“十四五”期间,安康多数惠及民生的社会领域投资呈亮点纷呈状态,在住宿和餐饮业投资领域,全市2021年至2023年(三年)分别增长51.9%、76%以及77.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增长27.8%、12.7%以及3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增长58.9%、46.8%以及20%。

五、房地产发展如火如荼,居民安居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住房制度的不断改革,安康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成为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停止实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释放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安康房地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的结构体系、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框架初步形成,房地产业在扩大住房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199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仅0.19亿元,2013年达到50.5亿元,直至2023年达到79.8亿元,1993-2023年实现年均增长22.3%。房地产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全市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百姓居住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75年沧桑巨变,是安康建设的发展之路,亦是崛起之路。安康人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贫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福祉得到显著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要求,安康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安康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