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从七人普数据看人口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
索引号 | /2021-0000 | 公开目录: | 数据发布 |
公开责任部门 | 市统计局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1年06月25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1-06-25 08:30 |
从最新发布的安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010年-2020年十年间全市人口总量下降,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净流出态势加剧,特别是劳动人口数量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对全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都会带来严峻挑战。
一、全市人口结构变动及特点
(一)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全市常住人口249.34万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减少13.65万人,下降5.19%,年均下降0.53%。 新世纪以来 ,安康市常住人口持续下降,与全国、全省相比呈现逆势变化。
安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
||||
单位:万人、% |
||||
|
2020年 |
2010年 |
七普比六普±% |
年均% |
全 国 |
141177.87 |
133972.49 |
5.38 |
0.53 |
陕西省 |
3952.9 |
3732.74 |
5.90 |
0.57 |
安康市 |
249.34 |
262.99 |
-5.19 |
-0.53 |
(二)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向老年型转变。
1.低龄组儿童持续增长,“二胎”政策显现。全市0-14岁人口为47.25万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增加3.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18.95%,提升2.36个百分点。我市0-14岁人口占比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个、1.62个百分点。
2.高龄组老人持续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全市60岁以上老人52.3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20.98%。其中:65岁以上人口37.24万人,占比14.94%,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2010年“六普”相比,上升7.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97个百分点。我市65岁人口占比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4个、1.62个百分点。
(三)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5994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104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86853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4362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六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799人增为9064人,增长88.87%;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9670人增为11271人,增长16.56%;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836人减为31557人,下降9.41%;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572人减为33834人,下降9.95%。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94年增为8.48年,增加0.54年。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变化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反映出十年来我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的巨大成效,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百万移民大搬迁,有序引导人口进城入镇、返乡创业,加速了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和副中心为节点、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4.48万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3.5万人。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49.92%;与2010年“六普”相比,城镇化率提高15.32个百分点。
(五)人口流动呈现净流出。
1.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50.68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7.86万人,流动人口为32.82万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3.88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8.94万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32.38万人,增长176.94%;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增加15.87万人,增长797.66%;流动人口增加18.93万人,增长136.36%。
2.人口净流出态势加剧。2020年,安康市公安户籍人口为303.17万人,比“七普”常住人口多53.83万人,而2010年安康市公安户籍人口为304.35万人,比“六普”常住人口多41.36万人,充分说明我市人口流向依然为净流出,且呈现加剧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人口数量下降,人口红利消失。2020年,全市劳动力人口(15-64岁常住人口,下同)164.85万人,比重为66.11%(全省各市中,仅高于商洛0.42个百分点),较2010年“六普”下降3.7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是指每一百名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所抚养的非劳动年龄(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当人口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消失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加剧本地企业用工荒问题,同时,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发展。2020年,全市总抚养比为51.26%,比2010年上升16.92个百分点。受二胎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占比下降,总抚养比上升,全市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安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总抚养比 |
|||||||||
单位:% |
|||||||||
|
总抚养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
七普 |
六普 |
七普比六普±% |
七普 |
六普 |
七普比六普±% |
七普 |
六普 |
七普比六普±% |
|
全 国 |
45.88 |
33.16 |
12.72 |
26.18 |
21.61 |
4.57 |
19.70 |
11.55 |
8.15 |
陕西省 |
44.21 |
30.27 |
13.94 |
25.00 |
19.16 |
5.84 |
19.21 |
11.11 |
8.10 |
安康市 |
51.26 |
34.34 |
16.92 |
28.67 |
22.29 |
6.38 |
22.59 |
12.05 |
10.54 |
(二)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加重。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0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09%,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2020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4%,超过国际标准7.94个百分点。未来5年间,我市还将有15万人步入65岁老年人行列。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原因:一是我市为劳务输出地,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全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改善。2020年,我市老年抚养比为22.54%,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89个、3.38个百分点。安康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凸显之间形成最为集中的“未富先老”矛盾,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给我市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三)人口素质偏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48年, 比全省低了1.78年,比全国低了1.43年。十年间仅提高了0.54年,低于全省(提高0.9年)、全国(提高0.83年)平均水平。我市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高级人才尤为匮乏。2020年全市每10万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9064人,远远低于全省的18397人,在全省各地市中仅高于商洛市(8914人)。
(四)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近十年来,安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安康市城镇化率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3.97个、12.66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地市中,安康城镇化水平居倒数第三位,仅超过渭南0.61个百分点、商洛1.89个百分点。从全市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看,县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全市各县区中仅汉滨区高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57.45%,最高区与最低县的城镇化率相差了14.6个百分点。
(五)人口流失影响严重。安康市属于人口净流出地,每年有大量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市内向市外省内、省外转移,流向省外的劳动力已远远超过驻留在本省的劳动力,且以外出务工为主。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省外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速换档和转型加速的新常态下,我市应以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调节人口的素质结构。把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聚力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产业支撑。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新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壮大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等新支柱产业。
(二)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加快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快实施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重点完善生育、养育和教育支持政策,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增加优质医疗保障服务供给,提高优生优育质量水平,提升儿童医疗保障能力。
(三)应对老龄化,建设全国生态康养旅居体验基地。不断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和银发经济促进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老龄人健康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加快完善养老助老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全覆盖,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标准;二是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加快适老居住、出行、健康支持、生活服务和敬老社会文化等环境建设,打造“西部最佳养老宜居城市”。支持县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两心、两带、多点”新型城镇化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引导搬迁人口市民化,做大做美中心城市,打造城市门户新区,推动月河川道城镇带、汉江生态城镇带和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创新融合。目前,我市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长较快,将对劳动力形成较大的需求。依托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实际,围绕富硒产业、康复医养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合作,实行多方办学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为社会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职业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把人力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三是注重招才引智,有序解决本地就业。坚持外地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培育并重,实施“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金州英才555人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持续优化重才爱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变“外出”为“内需”,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促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提升劳动力占比,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