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季度数据 > 正文内容

安康女性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作者:发布时间:2016-07-29 14:24来源:

安康女性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我市女性就业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并显示出女性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提高、女性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女性走向领导岗位比例提升的新特点,本文以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从女性就业特点、就业问题以及成因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市女性就业的现状。

一、我市女性就业特点

1、女性从业人员比例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1990年的31.57%,到2000年的42.22%,再到2010年提高到42.30%,提前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关于“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2、女性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

从女性就业方向看,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我市女性从事一产、二产、三产的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0年,从事一产、二产、三产的女性比例分别为:83.23%、5.96%、10.81%,第一产业是大多数女性的就业选择;到2000年,这一比例为:83.55%、3.88%、12.57%,我市依旧是以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年安康撤地改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女性比例在悄然上升;而到2010年这一趋势进一步显现,从事一产、二产、三产的女性比例为:67.17%、10.43%、22.40%,从事一产的女性比例大大减少,而从事二产和特别是三产的女性比例逐步增加。如下图:

女性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变化情况


从上图不难看出,我市女性的就业方向正在从集中在一产逐渐过渡到一、二、三产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3、女性担任单位负责人比例提升。

从职业分类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是我市女性占比提升最快的职业。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我市从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这一职业的女性比例从1990年的7.83%,到2000年增长到14.44%,再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以每年提高0.76个百分点、5.5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成为女性占比增长最快的职业。如图所示:


女性担任单位负责人比例的提升,说明我市女性工作能力的增强和在社会组织中地位的显著提高。

二、我市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

1、女性从业人员比例与男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市女性从业人员比例总体仍低于男性。在1990年,我市女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31.57%,而男性占比为68.43%,较男性低36.86个百分点;2000年女性占比提高到42.22%,但是仍较男性低15.56个百分点;2010年女性占比为42.30%,较男性低15.40个百分点。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20年来,虽然我市女性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低于男性且存在较大差距。

2、女性的就业层次低。

我市女性就业大多层次较低、收入不高。在一产中,由于我市地处偏远山区,外出务工者多为青壮年男性,家中农业生产多由留守的女性和老年人完成,由此造成从事一产的男女比例,逐年下降的事实:1990年为2.21:1;2000年下降到1.29:1;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1.18:1。我市女性越来越多的承担着低附加值的农村劳动。在二产中,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行业里,从事二产的男女比例从1990年的0.65:1,上升到2000年的2.68:1,到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90:1,与一产逐年下降的男女比例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农业劳动女性化,工业、建筑业劳动男性化的趋势。而由于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于第二产业,由此我市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也明显低于男性。在第三产业中,我市女性多集中于收入低的简单劳动行业,例如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以2010年为例,从事这2个行业的女性比例占从事三产女性比例的59.08%),而收入相对高的复杂劳动行业占比依旧很低,例如房地产、租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以2010年为例,从事这三个行业的女性比例占从事三产女性比例的8.74%)。

由此可见,我市女性就业方向虽然日益多元化,但是仍然处于就业层次较低的简单劳动上,造成职业女性收入整体上不如男性,由此影响着女性的经济地位的提高。

3、女性就业职业局限性大。

从职业分类来看,我市女性从业人员比例比较高的职业,比较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三个职业,2010年分别为58.57%、45.89%、45.64%。而对于其他的“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等职业,女性从业人员比例不足30%。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我市女性从业人员占比最高的职业是“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最低的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除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这表明女性职业选择中的受性别因素影响较大,也说明了女性在职业中层级较低,属于简单体力劳动者,受身体条件影响较大,就业局限性大的现状。

三、成因分析

1、女性人口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女性的就业、升职与提薪。以我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例,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女性比例为50.41%,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女性比例降至43.55%,9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女性比例进一步减少,降为41.50%,之后的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女性比例一直维持在40%多一点的水平上,到了文化程度为研究生的女性所占比例进一步减少,仅为33.16%。如下图所示:


由于传统的 “男强女弱”、“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等婚嫁观念,很多女性放弃了继续学习深造,导致在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出现越高级别,女性所占比重越小的现象。

2、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与社会用人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和实际的家务负担,使得女性在面临照顾家庭与事业发展的艰难选择的时候,大多选择牺牲自身职业发展去支持丈夫工作。由于无法在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女性很难在职位升迁中获得机会,使得女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女性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与歧视,导致女性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这也是女性不得不以家庭为重的另一个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女性就业的问题,既是地域性的问题,也是普遍性的问题,中间既有陈旧的社会观念因素,又有现实的社会环境、家庭选择的考虑。为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又需要更加健全的社会配套制度的支持,让女性可以放下生活中的种种顾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以十年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将贯彻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男女平等,任重而道远,你我共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