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季度数据 > 正文内容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作者:发布时间:2015-10-23 15:23来源:

稳中向好  小幅上扬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三季度以来,面对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全市继续狠抓改革创新重大机遇,努力培育新机制、新动力,坚持加快发展不放松,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精准施策,全市整体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小幅上扬”的良好态势,GDP、投资、工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1-3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居全省各市区第1位,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04.76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181.16亿元,增长8.5%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1、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秋粮再获丰收1-3季度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7亿元,增长4.6%,实现农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5%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优结构、稳面积、转方式、保安全”的思路,在抢收成熟作物的同时,统筹兼顾,抢墒回茬,抢种安苗,积极扩大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播种面积,秋播面积稳步扩大,秋收粮食面积232.3万亩,比上年增长1.9%,预计秋粮产量56.9万吨,增长2.2%

1-3季度,全市蔬菜产量116.5万吨,增长6.0%;富硒茶叶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稳步扩大密植茶园的种植,提高单产,茶叶种植面积55.6万亩,增长11.9%,产量1.6万吨,增长18.7%肉类总产量16.0吨,增长4.9%;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增长9.0%

2、工业生产运行稳健,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2.22亿元,增长20.4%;实现工业增加值242.82亿元,增长17.5%,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支柱行业增速回升。1-3季度,全市六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5.61亿元,增长17.5%,较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63.63亿元,增长39.1%;富硒食品181.8亿元,增长29.7%;清洁能源32.08亿元,增长19.4%;新型材料262.23亿元,增长8.8%;安康丝绸12.23亿元增长7.4%;生物医药43.64亿元,增长4.6%

企业效益稳步向好。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24亿元,增长21.4%,与上半年持平;实现利润67.09亿元,增长36.7%,较上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2.3%,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0.8%,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逐月攀升1-3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57亿元,增长23.1%,比上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0.97亿元,增长31.7%,比上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活跃。1-3季度,全市民间投资256.57亿元,增长20.3%,比上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5%

工业投资回升。1-3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0.27亿元,增长10.0%,比上半年回升9.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9.3%

基础设施投资快增。前三季度,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1-3季度,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34亿元,增长51.%

4、消费市场稳步增长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亿元,增长13.5%,与上半年持平,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

从城乡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30.96亿元,增长13.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6.03亿元,增长12.5%,城镇快于乡村1.2个百分点。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129.33亿元,增长12.4%;餐饮收入27.66亿元,增长18.7%

限上占比稳步提升。1-9月,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4.23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3.7%,比上半年提升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5、财政收支大幅提升1-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57.33亿元,增长17.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27亿元,增长23.2%,比上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160.5亿元,增长20.0%,比上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重点支出保障有力。1-9月,全市教育支出增长22.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1.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3.1%,城乡社区支出增长44.3%

6、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21.72亿元,比上月末增加47.07亿元,同比增长16.0%;各项贷款余额549.55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3.28亿元,同比增长20.9%

7、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幅回落1-9月,全市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1.4%,虽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但增速仍保持全省第1位。其中:货物周转量增长11.6%,旅客周转量增长6.0%,分别比上半年回落1.51.2个百分点。

8、就业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三季度末,全市“四上”企业就业人员13.3万人,增长13.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2.05亿元,增长14.9%,较上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4元,增长10.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8元,增长8.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6元,增长10.84%,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9、规上服务业较快增长。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18户,比上年同期增加62户;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增长21.6%,分别比1-2月、1-5月提高10.010.4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2.48亿元,增长14.5%;应付职工薪酬3.28亿元,增长20.8%

10、非公经济发展较快。1-3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7.95亿元,占GDP比重达54.9%,居全省第一位,比上半年高0.8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9个百分点。

二、存在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路客货运周转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非公经济占比共6个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4位,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在全省各地市中的最好水平,但要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难度。全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一是工业完成全年任务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8%17.5%17.1%17.1%17.4%17.4%17.5%,增速一直排名在全省前2位,但都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因各种因素影响,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减产企业较去年增多,截止9月底,全市停产企业有35户,较上半年增加6户,减产53.8亿元,下拉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减产企业88户,减产50.9亿元,下拉产值增速8.7个点百分点。随着后期减、停产企业同期基数的不断增加,减、停产企业对产值增速的下拉作用将影响更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偏小。截止8月底,全市118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户,过千万元的企业17户,营业收入500万以下的企业有78户,占总户数的66.1%,户均营业收入不足2000万元,企业规模整体偏小。

是“三产”服务业还需再加力。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九位,仅高于延安和榆林。虽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市GDP增速3.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3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9%,贡献明显不足,对整体经济转型升级形成较大影响。

三、几点建议

1、继续保持工业快速稳定增长。工业是保持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支撑,四季度要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继续稳定增长,并力促工业进一步回升,努力完成全年增长目标。一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省市技改专项资金,提升传统产业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加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把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和扩大工业投资作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着力帮助解决制约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确保工业项目快建设,早投产,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

2、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大力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延长旅游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交通、住宿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网上商城,强力整合商贸流通领域优势资源,将安康富硒食品推向全国;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节点体系。加大对现代物流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物流体系;四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文化产业、休闲娱乐、汽车消费等新兴产业;五是大力培育限额以上贸易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三产总量和增量。

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按照省发改委等三部门对新开工项目考核的要求,组织好今年重大项目的开工组织工作,力促尽快开工建设,并完善已开工项目资料,确保及时申报纳统入库。

4、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四季度是“四上”企业培育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加大“四上”企业的培育力度,为稳增长增加新动力。积极组织达标企业尽快完善资料,健全基础工作,如期申报完成“四上”企业申报培育任务,壮大“四上”企业标准的实体经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