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康与南平、汉中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对陕西工作作出了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安康市确定“省外追南平、省内追汉中”的经济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就2017年安康、汉中及福建南平三市主要经济指标作一对比,重点分析现状、找摆问题、寻找短板、点明优势、探索对策,为安康经济发展实现追赶超越提供服务。
一、经济运行情况比对
(一)从经济总量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追赶超越势头强劲
2017年,安康市生产总值974.66亿元,增长10.5%,经济总量分别较南平市、汉中市少651.44和358.64亿元。但从2015-2017年三市的经济总量来看,安康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与南平、汉中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安康经济总量占南平的59.9%,较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占汉中经济总量73.1%,较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5-2017年南平、汉中及安康生产总值(亿元) |
|
南平 |
汉中 |
安康 |
安康占南平比重(%) |
安康占汉中比重(%) |
2015年 |
1339.43 |
1059.61 |
755.05 |
56.4 |
71.3 |
2016年 |
1451.74 |
1156.49 |
842.86 |
58.1 |
72.9 |
2017年 |
1626.10 |
1333.30 |
974.66 |
59.9 |
73.1 |
2017年,安康GDP增长10.5%,南平增长7.6%,汉中增长9.6%,安康GDP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高2.9和0.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三市之首,追赶超越势头强劲。
(二)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安康二产占主导地位,工业引擎作用突出
二产占主导地位。 2017年,安康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7:54.3:34.9。其中一产占GDP比重较南平和汉中分别低9.5和5.1个百分点;二产较南平和汉中分别高11.3和8.0个百分点;三产较南平和汉中分别低1.9和3个百分点。从结构状况来看,三市都是以二产为主的“二三一”型,安康的第一、三产业占比是三市中最小的,唯有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两市,二产主导地位显明。2017年,安康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3.5%,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高6.9和0.7个百分点,安康二产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工业引擎作用突出。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 “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扶持装备制造和富硒绿色食品为主的支柱产业,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呈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2017年,安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高7.8和2.1个百分点,增速居三市之首;2017年,安康市全部工业占GDP比重为42.5%,分别高于南平市和汉中市10.4和7.7个百分点,工业化率高,工业引擎作用突出。
(三)从需求侧看:投资增速领先,社零增速加快,进出口快速增长
投资增速领先。2017年,全市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着眼点,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投资措施,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全市投资高位运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首超千亿元,完成1072.03亿元,增长23.5%,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高6.0和0.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安康一产占比最高,二产占比高于汉中市低于南平市,三产占比低于汉中高于南平。
2017年南平、汉中及安康固定资产投资一览表(亿元、%) |
|
固定资产总量 |
增速 |
三次产业比 |
南平市 |
1990.15 |
17.5 |
7.4:38.0:54.6 |
汉中市 |
1305.67 |
23.0 |
8.7:13.1:78.2 |
安康市 |
1072.03 |
23.5 |
12.5:20.4:67.1 |
社零增速加快,跃居三市之首。2017年安康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多种措施繁荣商贸流通,发展假日经济,促进消费升级,消费市场不断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14亿元,增长14.4%,增速跃居三市之首,分别高于南平和汉中3.9和0.3个百分点,总量占比逐年提升。
2015-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览表 |
|
南平市 |
汉中市 |
安康市 |
|
总 量(亿元) |
增速(%) |
安康总量占比(%) |
总 量(亿元) |
增速(%) |
安康总量占比(%) |
总 量(亿元) |
增速(%) |
2015年 |
503.85 |
11.5 |
43.5 |
319.00 |
13.3 |
68.7 |
219.20 |
13.5 |
2016年 |
556.60 |
10.5 |
44.9 |
369.16 |
14.2 |
70.4 |
259.80 |
14.0 |
2017年 |
615.26 |
10.5 |
48.3 |
421.05 |
14.1 |
70.6 |
297.14 |
14.4 |
进出口增长较快。2017年,安康进出口总额3.01亿元,增长48.8%,分别较南平、汉中高31.3和1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81亿元,增长52.1%,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高35.0和17.4个百分点。
(四)从发展动力看:“四上”企业培育数量多、民间投资活力强、金融存贷款增速快
“四上”企业培育数量多。2017年,安康市新增“四上”企业371户,分别比南平、汉中多增263和25户。止2017年底,安康“四上”企业单位数达1935户,较南平少556户,较汉中多368户。“四上”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民间投资活力强。2017年,安康市民间投资514.15亿元,增长23.8%;南平市民间投资1313.49亿元,增长19.3%;汉中762.22亿元,增长18.3%。安康民间投资增速较南平高4.5个百分点、较汉中高5.6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较快。2017年末,安康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11.70亿元,增长11.9%,分别高于南平、汉中0.4和2.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714.29亿元,增长13.9%,高于南平2.5个百分点、汉中0.5个百分点。安康存贷比为54.5%,位于三市之中,低于南平19.8个百分点,高于汉中14.1个百分点。
(五)从运行质量看:城乡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乡收入增长较快。2017年,安康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2元,增长9.7%,增速分别高于南平、汉中0.6和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8元,增长8.5%,高于南平0.4个百分点,低于汉中0.2个百分点(人均水平较南平低1912元、比汉中高34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增长9.4%,较南平、汉中均高0.2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2017年,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效应不断加强,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率达47.3%,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汉中城镇化率达49.3%,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南平城镇化率55.8%,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对标中的不足
1、GDP增速放缓,人均GDP水平较低。从近年三市GDP增速走势来看,南平、汉中两市GDP增速稳中有升,但安康GDP增速逐年下滑,保持两位增长压力巨大。2017年,安康GDP增速10.5%,增速虽高于汉中0.9个百分点,但较2015年缩小1.8个百分点;高于南平2.9个分点,但较2015年缩小0.3个百分点。自身发展步伐减缓,而标兵步伐加快,追赶压力增大。

2017年,安康人均生产总值36662元,较上年净增4053元,增长10.3%;南平60903元,较上年净增5903元,增长6.7%;汉中38671元,较上年净增5074元,增长9.4%。2017年安康人均GDP占南平的60.6%、占汉中的94.8%,虽增速较高,但净增量及人均水平均低于两个对标城市。
2、对外贸易短板突出。2017年,安康进出口虽保持较快增长,但从三市进出口总额看,南平进出口总额97.80亿元,其中出口92.5亿元;汉中进出口总额9.13亿元,其中出口6.13亿元;安康进出口总额仅占南平的3.1%、汉中的33.0%。对外贸易与标兵城市相差甚远,短板突出。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17年,安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40.34亿元,增长7.7%,增速分别较南平、汉中低2.5和0.1个百分点。
2017年南平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三产业总量及增速
|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增速(%) |
南平市 |
597.70 |
10.2 |
汉中市 |
505.44 |
7.8 |
安康市 |
340.34 |
7.7 |
4、财政收支水平低下。2017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3亿元,增长7.4%,增速低于南平2.1个百分点、低于汉中2.2个百分点,总量仅占南平的32.2%、汉中的61.6%;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74.40亿元,增长10.7%,增速低于南平、汉中2.4和0.2个百分点,总量低于南平、汉中11.6和36.2亿元,总量与增速均低于两对标城市。
三、追赶超越路径及建议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要高点定位,强化“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坚定加快发展信心,努力实现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1、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深度改革攻坚年”为契机,狠抓上级各项改革落地生根,积极推进自主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增强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2、挖掘服务业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放宽服务业行业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和清理不合理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提质增效。
3、狠抓财源培育,提高财政收入。一是千方百计培植财源,夯实增收的现有途径,开辟增收的新渠道,增加财政实力;二是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厉行勤俭节约,集中财力确保人员工资性支出和有关重点项目支出需求;三是要加大向上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财政对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民生重点支出。
4、加快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一是要持续加大放管服政策改革,优化营商及投资环境,筑巢引凤,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在科技、人才、环保等扶持政策上下功夫,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